營養學院
Nutrition College
臉色暗淡?唇甲蒼白?
頭暈眼花?疲勞無力?
頭發干枯?頭發暗黃?
貧血了?怎么辦?
別著急,跟著小編一起學起來。
貧血的定義
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于正常范圍下限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
由于紅細胞容量測定較復雜,臨床上常以血紅蛋白(Hb)濃度來代替我國的貧血標準:
成年男性Hb<120g/L
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
孕婦Hb<100g/L就有貧血
如何自我識別貧血
![]()
“察言觀色”
貧血的病理生理學基礎是血液攜氧能力的降低。
首先,查看面部顏色光澤和黏膜色彩:
貧血患者表現為面色蒼白或萎黃、手掌、口唇、舌頭、指甲顏色蒼白無血色。若是由于紅細胞被破壞引起的溶血性貧血,還會表現出:眼睛鞏膜發黃、皮膚發黃、小便茶色或醬油樣、腰酸背痛。
其次,自我感覺,臨床癥狀:
缺血缺氧表現最為常見,主要有疲勞無力、頭暈眼花、精神不振,稍微活動后呼吸急促,心慌氣短等,部分患者有心絞痛發作,嚴重者出現心臟功能不全。
其他缺血缺氧表現:包括頭痛、耳鳴、暈厥、失眠、注意力不集中。
貧血的檢查項目
血常規檢查
血紅蛋白濃度(Hb)可判斷貧血嚴重程度。
紅細胞參數【即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及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提供形態學信息。
網織紅細胞計數間接反映骨髓紅系增生及代償情況。
外周血涂片可觀察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數量或形態改變,有否普瘧原蟲和異常細胞等。
骨髓檢查
骨髓細胞涂片反映骨髓細胞的增生程度、細胞成分、比例和形態變化。
骨髓活檢反映骨髓造血組織的結構、增生程度、細胞成分和形態變化。
骨髓檢查對某些貧血,白血病,骨髓壞死、骨髓纖維化或大理石變,髓外腫瘤細胞浸潤等具有診斷價值。
貧血的發病機制檢查
如缺鐵性貧血的鐵代謝及引起缺鐵的原發病檢查;巨幼細胞貧血的血清葉酸和維生素B12水平測定及導致此類造血原料缺乏的原發病檢查;失血性貧血的原發病檢查等。
PS::貧血的診斷需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等
貧血的具體分類
![]()
紅細胞生成減少性貧血
01
造血干祖細胞異常所致
1)再生障礙性貧血(AA)
2)純紅細胞再生障礙貧血(PRCA)
3)先天性紅細胞生成異常性貧血(CDA)
4)造血系統惡性克隆性疾病
02
造血微環境異常所致
造血微環境包括骨髓基質,基質細胞和細胞因子。
1)骨髓基質和基質細胞受損所致貧血
2)造血調節因子水平異常所致貧血
3)淋巴細胞功能亢進 AA、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
4)造血細胞凋亡亢進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AA
03
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礙所致
造血原料是指造血細胞增殖、分化、代謝所必需的物質,如蛋白質、脂類、維生素(葉酸、維生素B12等)、微量元素(鐵、銅、鋅等)等。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礙都可能導致紅細胞生成減少。
1)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礙所致貧血 ,即巨幼細胞性貧血。
2)缺鐵和鐵利用障礙性貧血,即缺鐵性貧血,這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貧血。
PS: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貧血都可以通過補充造血原料達到改善貧血的作用,例如巨幼細胞性貧血補充葉酸或維生素B12,缺鐵性貧血補鐵。
紅細胞破壞過多性貧血
01
紅細胞自身異常
膜異常、酶異常、珠蛋白異常、血紅素異常
02
紅細胞周圍環境異常
免疫性、血管性、溶血性貧血(HA)
失血性貧血
01
急性失血性貧血
如:創傷致大量外出血或內臟破裂大出血、宮外孕胃腸大出血等。
02
慢性失血性貧血
如:月經過多、痔出血、鉤蟲病、胃癌、消化性潰瘍等。
貧血日常注意事項
營養均衡,勞逸結合
1、飲食均衡,食物必須多樣化:食譜要廣,不偏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飲食,有助于恢復造血功能,如果日常飲食攝入不足,可以適當補充蛋白質、葉酸、維生素B12、鐵等營養素。(具體攝入量詳見下表)
2、忌食辛辣、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平時可配合滋補食療以補養身體。
3、飲食應有規律、有節制,嚴禁暴飲暴食。
4、勞逸結合,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
鐵、維生素B12、葉酸的RNIs或AIs
* RNIs:參考攝入量 AIs:適宜攝入量
DFE:膳食葉酸當量
服用鐵劑注意事項
1、鐵劑不應與茶、鈣劑等同時服用
2、鐵劑宜在飯后食用,飯后30-40分鐘服用效果最佳
3、貧血臨床癥狀改善或消失,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仍需服用鐵劑3-6個月
4、口服鐵劑期間大便呈黑褐色,并非消化道出血
5、維生素C可以顯著增強鐵的消化吸收率,服用鐵劑時可適當搭配使用;而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不宜與鐵劑同服,如胃復安、奧美拉唑、抗膽堿藥等。
6、平素便秘者,不宜服用鐵劑,因服用鐵劑易導致便秘
7、食用鐵劑的同時食用乳鐵蛋白,既可以提高鐵劑的利用率,還可減少鐵劑對胃腸道的刺激。
8、貧血補鐵應堅持“小量、長期”的原則。
掃一掃
關注公眾號?
掃一掃
觀看手機站?